為厚植台灣在地美學,拓展民眾藝術視野,學學文創志業特別策劃了「林伯瑞‧吳建松雕塑雙人展」,自108日至11月30,展出兩位台灣當代雕塑家的經典及全新作品,雕塑家林伯瑞「什麼都不是」等8件鐵雕作品,及吳建松「順其物性‧物隨你形」等14件石雕作品。 

戴著圓框眼鏡,閃著慧詰犀利的眼神, 1961年出生的林伯瑞,談話哲思處處,國立藝專雕塑科畢業後,赴法深造七年,吸收生活旅行的美學養分。林伯瑞受到現代主義雕塑大師布朗庫西的啟發,喜用重複延伸的風格,林伯瑞創作曾運用石膏可塑性極強的特質,推出一系列以人體曲線為特色的作品。 

而後,林伯瑞開始嘗試以廢鐵或生鐵為素材,捨棄具象的形體表現,林伯瑞說因小時家裡是鐵工廠,且製造工作母機,父親是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從小他自然而然地熟悉鐵的材質特性,當他創作時,使用鎔槍加熱鐵材,看見鐵片拼貼的細縫中所擠出的鐵水,如水珠般形成不同表情,內心總有種莫名感動,呼應了讓材料自己說話的創作觀。 

林伯瑞此次發表「什麼都不是」系列主題,每個作品以鐵片拼貼,燒黏焊接,並置於戶外自然風化?成,再表面封蠟,自由組合為圓球、大鐵牆、半圓柱等鐵件作品,每件作品皆有一個洞口,可透視出去,林伯瑞認為自己是為了那個洞,才做那件作品,它乘載了力量,拉出張力,平衡視覺美感。 

本展另一位藝術家吳建松,出生於1974年,居家生活徹底實踐了珍惜資源的生活美學,踏入其位於三芝芝柏山莊的家,遍目所及皆為老的物品,古早的飯菜廚櫃、使用祖父時代的長板凳與桌子,還有天花板垂吊下來的掛勾水壺,以木炭煮茶水等生活型態,看出其獨到的生活態度。 

吳建松開始石雕創作基於機緣,起因為當兵前環島一周,落腳到花蓮時,因緣際會接觸石雕創作,對石頭轉為為一種無法自拔的熱愛,吳建松的作品題材多來自生活經驗,他也曾赴德法自助旅行,不斷吸取創作靈感。 

吳建松此次展覽主題為「順其物性‧物隨你形」,訴求石頭有它的特性,透過雕刻家的手,從初胚、細修到水磨,將石材的魅力萃取出來,並部份保留石頭原貌肌理;如作品《波》經由打磨拋光層層完成,讓觀者遊走四周感受波光粼粼,因他喜歡雨過天晴,地面上積水反光的印象,以創作來表現,在雕刻中,與石頭互動,去尋找最適當的表現方式,喚起素材的自然生命,創作對吳建松而言,是一種珍惜自然資源的態度。 

林伯瑞與吳建松兩位藝術家創作媒材迥異,卻同樣擅長以藝術家獨有直覺,與媒料對話,讓作品活出精采,「將禁錮在石頭中的生命解放出來!」藝術巨擘米開朗基羅如此詮釋雕刻本質,本展將由藝術家帶領民眾探訪一般人忽略的心靈幽微之處,歡迎民眾前來感受雕塑家鬼斧神工的藝術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