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Stop to Start

啟示的起始—鄒駿昇個展

2019.01.16-04.28

Room 1

《諾亞方舟》(Noah)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創世紀第 6 章 5-7 節)這就是聖經中記載了上帝為何要滅絕人類的理由,也是諾亞必需建造方舟的由來。連續四十天的滂沱大雨,淹沒了地表所有的高山,可以想見當時洪水來襲時,無數生靈驚狂奔逃、哀鴻遍野的駭人場面。自古以來,人類因自身的惡行遭致災難臨頭的戲碼從未停止過。

2015 年完成的《諾亞方舟》,藝術家表現瀕臨絕種的動物,以大型熱氣球吊掛飛往安全居所的場景,在將近 2m×5m 的巨大尺幅中,帶有一種物種大遷徙般的史詩風格。大至鯨魚,小至狐狸,浩大的遷徙隊伍散佈於寬廣的晴空中,井然有序地緩緩前行,完全沒有那種末日災難將至的緊張感與紛亂,反倒像是剛進城的馬戲團或是嘉年華會的遊行隊伍。對比於聖經裡在洪水中載浮載沉的巨大木造方舟,雖然鄒駿昇的熱氣球方舟多了一點浪漫與幽默,但仍提醒著觀者,上帝已承諾不再以天災毀滅地上的生靈,接下來的任何生態浩劫都將算在人類的頭上。

Room 2

《禮物》(The Gift)

《禮物》是鄒駿昇的第一本中文繪本創作。2013 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為迎接即將開幕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特地邀請繪本藝術家鄒駿昇合作推出一本以兒童觀賞藝術作品的經驗為主題的繪本創作。「觀看」向來是鄒駿昇思索藝術經驗的重要議題之一,《禮物》的創作正好給了藝術家一個梳理、驗證多年思考的機會。從構思醞釀之初,鄒駿昇多次造訪美術館,穿梭、遊走於各樓層的展場空間之中,時而駐足觀察,時而速寫紀錄不同訪客的參觀行為與各種展出作品的陳列方式。甚至在美術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入一般觀眾無法涉足的庫房、機房及行政辦公等空間,進一步了解到美術館展覽背後的繁複運作機制。此外,藝術家在繪本中所傳達的許多觀點,也深受英國文化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一書中所提各種藝術見解的啟發。

《禮物》描寫的是一位原本對於藝術欣賞毫無信心與興趣的小男孩,在一段虛擬與超現實的美術館參觀經驗後,終於了解到當代藝術創作的多樣性,並發現透過豐富的想像力及開放的心,觀看作品的經驗可以是有趣且令人喜愛的。最後,現實世界中的小男孩克服了接觸藝術的恐懼感,拿著父親送給他的禮物:一張美術館的入場券,完成了一段愉快的藝術欣賞之旅。由於《禮物》繪本中的場景細節、角色設定及作品形式,皆以實際存在的美術館為藍本,對於喜好參訪美術館的讀者而言,更多了一層親切感。2014 年《禮物》繪本出版後,隨即獲得該年度美國第 55 屆 Communication Arts 插畫獎、第 33 屆 American Illustration 插畫獎以及美國3x3當代插畫展優選等國際獎項的肯定,並於 2017 年榮獲波隆納拉加茲童書獎 (Ragazzi Award) 藝術類 Special Mentions 的殊榮。

《勇敢的小錫兵》(EL SOLDADO DE PLOMO)

2012 年由西班牙SM出版基金會推出的西文版《勇敢的小錫兵》(EL SOLDADO DE PLOMO)成為鄒駿昇的第一本繪本創作。這本與西班牙童書作家茱莉亞.聖.米格爾(Julia San Miguel)合作,改編自安徒生同名經典童話故事的繪本,其故事情節的發展、角色的設定等都與原著有很大的不同。當初決定創作這個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時,鄒駿昇首先思考的問題並不是如何去表現原著的內容,而是在現代的時空下該如何重新詮釋這個超過一個半世紀前的老故事。觀點是可以改變的,於是鄒駿昇將故事的場景搬到二戰時期的倫敦,原本扛著槍準備奮勇殺敵的士兵,變成了帶著擔架隨時營救弟兄的醫護兵;原本應該被送進壁爐火堆裡慢慢等著融化的悲慘遭遇,轉變成換下軍裝與心儀的芭蕾舞女孩相偕走向未來的幸福結局。鄒駿昇表示,《勇敢的小錫兵》故事的概念,主要是延續了之前的《玩具槍》系列作品(2009)中探討人性及社會價值的矛盾,以及反對暴力與戰爭的主張。

展區端景

《玩具槍》(Toy Gun)

《玩具槍》系列反映了人性及社會價值的矛盾。當我們教育孩子們愛好和平的普世價值時,卻同時慣性地認同小孩愛玩槍,乃天經地義之事。於是,孩子們從小既透過各種戰爭遊戲被餵養著暴力與殺戮的種子。藝術家將蒐集到的各種造型可愛的玩具槍圖像,以有如外科醫生進行「顏面復原」手術般地,將塗佈於槍身表面的色彩一一剝除,卸下偽裝的玩具槍搖身變為恐怖的殺人武器。結合了手繪及電腦影像處理,玩具槍被重新賦予了陰冷的色調,並在槍身陰影處安排了戰爭蹂躪過後的各種殘破、死亡的恐怖場景,加深了玩具槍所象徵的暴力特質。整齊羅列著玩具槍的牆面,有如自然科學中的標本圖鑑,或是展現強大火力的武器展示櫥窗。

Room 3

《持續贈與的禮物》(The Gift that Keeps on Giving)

《持續贈與的禮物》系列延伸了《玩具槍》系列所揭示的暴力主題。但這次作為暴力象徵的槍枝不再明顯易察。藝術家巧妙的在八張各自完整、獨立的畫作中,大量地挪用了英國 19 世紀初期的老插畫元素,結合手繪與電腦重新調整拼貼,經過數位輸出後,再以炭筆加工繪製完成。系列作品的內容涵蓋了狩獵、軍隊、兵工廠、軍火買賣、動物獵殺、迫害與逃難等主題,畫面中隨處可見的殘破玩具,代表了受到戰爭摧殘的無辜人類。當我們的目光在滿佈各種繁複細節與戲劇性場景的畫面中四處游移時,逐漸拼湊出一幅紛亂且破敗的戰爭意象。而就在我們想進一步掌握畫面全局,自然地退後觀看時,一把黝黑且充滿煙硝味的巨大手槍嚇然映入眼裡。透過《玩具槍》及《持續贈與的禮物》系列作品,藝術家提醒世人暴力向來不易察覺,它總是巧妙地隱藏在表象之下,伺機而出。

《舞之羽》(Dancing Feathers)

2010年鄒駿昇應美國雕塑藝術家 Ray King 的邀請,參與 Ray King 在新北市蘆洲捷運站所進行的公共藝術作品設置計畫。相較於Ray King懸吊於站內挑高圓頂下的大型羽毛裝置作品《Dancing Feathers》,鄒駿昇則以平面繪畫的形式傳達公共藝術作品的概念。2011年鄒駿昇以《舞之羽》的插畫作品,參加該年度的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一舉奪得首獎的殊榮,接著又拿下美國3X3當代插畫展全場大獎,成為國際插畫界備受矚目的新秀。評審團指出:鄒駿昇的作品相當精細,畫中表現傳統平面設計美感,除了充分表現繪畫技巧,也富涵故事性,作品中對於環境的描述,流露出濃烈的人類情感,看待世界的方式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作品《舞之羽》原本只是作為捷運公司推廣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的文宣媒介,卻以優異的創作水準屢獲國際獎項的肯定,成為藝術家插畫創作的重要里程碑。

鄒駿昇的作品向來以細膩的畫風及豐富的故事性著稱,他喜歡在畫面中植入各種圖像線索,藉以傳達某種特殊的訊息但又給予讀者自由詮釋的可能性。例如在《舞之羽》那座陰暗、陳舊的城市中,到處張貼、懸掛的廣告招牌及海報暗示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代表威權統治的「老大哥」(Big Brother)及史達林的鬍子,加深了城市陰沉、保守的印象。同樣地,插在魔術師帽子上的羽毛,無疑是象徵了藝術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但它同時也可以是驅走黑暗的陽光、催人入夢的搖籃曲、或是一杯令人舒緩的好茶。在英國倫敦學習、生活的經驗,讓鄒駿昇非常了解是什麼能讓我們的生活與城市變得更豐富、更美好。

Room 4

《The And》

在英國留學的日子,鄒駿昇開始畫起頭像。一開始全憑想像力作畫,畫出一個人的五官、臉型、髮型與造型配件。直到靈感枯竭,他開始上街觀察,東倫敦 Shoreditch 區充滿活力的街頭文化讓他筆下的頭像變得鮮活。某個搜集滿三千顆頭的沉靜午後,鄒駿昇突然驚覺:「我怎麼都沒畫過人的背面?甚至這個想法也在畫了三千顆頭之後才襲來?」排隊、等電梯、搭手扶梯、汽機車後座、觀眾席,後腦勺,是我們這些時刻抬眼所見的風景。如此尋常,卻又如此不尋常,只要我們不認真意識它,後腦勺之於我們就有如一陣過眼雲煙,始終如謎。「重要的並不是背面,而是為何我們總習慣忽略它?」於是,鄒駿昇開始嘗試各種方式提出疑惑與矛盾:鉛筆作畫、拍照記錄、街頭錄像,開始從「頭」尋找它的相關聯結。鄒駿昇描繪的後腦勺,缺乏眼神與表情,造型卻各有殊異,並搭配檔案式呈現理髮廳相關器具、文宣與空間的描繪,呼應理髮店這個獨特的人間場域-人類裝飾形象的場所,聚焦那些人們早已熟悉,卻從未真正留心關照的日常場景。

「慣性造成的制約,是個值得玩味的事。」鄒駿昇從對日常慣性進行另類思考出發,在人們熟悉的事物上動手腳,為日常經驗抽樑換棟,最後造成矛盾的效果。希望藉由《The And》系列作品,領導觀眾有意識地跳脫日常生活制約,追求某種心靈層次的自由,並鼓勵觀眾自由探索、想像,甚至創作出每個藏在後腦勺的獨特故事,讓作品成為和觀者互動的有機體。

《The And》錄像裝置作品

錄像裝置作品為黑白畫質的影片,影片中,以日常生活常遇到的情境為主軸,不論是洗衣店、超市、街頭等各種情境的轉換,畫面從頭至尾只截取主體(人)的背面,不斷重複出現強化主題《The And》。場域是一種決定性意義的開端,像一面凸透鏡般將所有能量集結的所在。當藝術本身與空間發生關係時,觀展的經驗會開始發酵、轉化,而不同於單層次的藝術欣賞。

Room 5

《軌跡》(Trace)

2015年完成的《軌跡》是藝術家鄒駿昇繼《勇敢的小錫兵》(2012)及《禮物》(2014)之後的第三本繪本創作。《軌跡》是一件非常特別的藝術創作委託案,委託來自政府機關的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為了慶祝臺北建城130周年,邀集了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從過去臺北產業發展脈絡為出發點,以當年運送物資的幾條重要鐵路沿線的萬華糖廍、華山車站、建國啤酒廠、松山菸場等產業據點,以及鐵道部臺北工場、臺北機廠等鐵路火車維修站為基地設置公共藝術作品,《軌跡》是這項計畫中唯一以平面印刷媒體為創作形式的作品。隨著都市現代化的進展,這些曾經撐起經濟規模的產業設施,如今已相繼熄燈除役,成為訴說過往城市記憶的最佳代言者。

曾在英國倫敦留學、生活多年的鄒駿昇認為,倫敦的美與偉大就在於它新舊並蓄的城市風貌與文化包容力。《軌跡》的創作,讓藝術家有機會傳達對於都市發展過程中,如何看待與處理過往歷史的想法。繪本《軌跡》的敘事發展,藉由一位老台鐵技工與他的狗,一路追捕一隻象徵了「更快、更好、更理想」的未來生活的小鳥,帶領讀者沿著舊鐵道路線穿梭於不同歷史建物與車站之間,回顧了過去生活場景的美好與趣味。最後,放棄追逐小鳥的技工,在臺北機廠的員工澡堂洗了一個舒服的熱水澡之後,悠閒地躺在戶外草地上享受徐徐的涼風與暖暖的陽光。鄒駿昇表示:「我覺得《軌跡》某些中心思想是在講一種慢活的重要性。在追求更快、更好的同時,其實也該記得原有的美好事物。」《軌跡》標示了鄒駿昇繪本藝術創作的另一高峰,有別於以往繁複細節的處理,單純、簡潔的線條,配以大片古樸、單純的色塊,賦予了場景一種復古懷舊的氣息;並以大量陰影的運用,為畫面增添了一絲有如夢境般的超現實感。此外,為了呼應「軌跡」的延續意象,繪本的內頁採用了經折裝的形式,巧妙地連結了各個不同的歷史場景,並以對角線的構圖,營造有如火車緩緩前進的動感。《軌跡》繪本推出後,接連獲得美國 3x3 國際插畫年鑑繪本類金獎、英國 AOI 國際插畫競賽 final list、並入圍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

Room 6

《玩具車》(Toy Car)

2017 年完成的《玩具車》(Toy Car)系列作品為鄒駿昇本次展覽中的最新創作。延續 2010 年的《Toy Gun》與《The Gift that Keeps on Giving》理念,除了反映人性及社會價值的矛盾,經過繪本插畫創作的經驗積累,鄒駿昇特意選用了鮮豔的色彩、童趣的畫風,將作為暴力象徵的槍枝隱沒在可愛的玩具造型與輕鬆的遊戲情境中,並在每件畫作的下方印上一句親切又日常的溫暖問候,嘲諷又戲謔地將充滿矛盾的現實包裹在甜蜜的糖衣當中。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在談論一些嚴肅話題,但用兒童的純真和樂趣來包裝。」鄒駿昇認為,在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看似一切風平浪靜,其實只要多加留意、仔細觀察,總藏有各種人性的自我衝突與矛盾。透過《玩具車》系列作品裡的各種隱藏信號和意義,鄒駿昇邀請觀者一起進行一場和自己玩的遊戲,通過不同角度回頭審視與質疑我們的生活脈絡與現況,找尋那些潛藏其中,我們看到卻視而不見選擇忽視的自我矛盾與社會現象。

2F 學學食驗室

《Rainy Days and Mondays always get me down》

2011 年,畫了超過 3000 個頭像後,鄒駿昇開始思考:「為什麼人們總將目光的焦點集中於人的正面與五官,而不是背後?」於是,鄒駿昇發展了《The And》頭背後系列作品,同時也創作《Rainy Days and Mondays always get me down》這個年曆。

大多數的人們總因週末到來而歡欣,卻因星期一而憂鬱,連風靡 1970 年代的木匠兄妹樂團(Carpenters)都為此創作一曲《Rainy Days and Mondays always get me down》(1971)。透過這個只有週間五天並刻意標示出每個星期一的年曆,鄒駿昇試圖用年曆形式表達生活態度,扭轉普羅大眾對於星期一、週間與週末的既定刻板印象。被劃掉的歌詞「get me down」表示星期一與下雨天都是常態,沒必要感到心情沮喪或鬱悶。只要我們稍微換個角度思考,而不限制自己在慣性造成的制約中,每天都可以像週末一般特別和有趣。